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彌勒法語 滋潤眾生

感謝天恩師德、祖師鴻慈,感謝各位前賢的護持。                      後學陳姿卉學習

本月又輪到貓後學來分享,本文主要是三月十九日天倫青年輔導培育課程的上課心得。課程主題為「彌勒法語 滋潤眾生」,由蘇阿也區長主講。

其實後學的情況是百分百讀唇,蘇區長講國台語很輪轉;但後學讀不懂台語,所以是透過講義和片面讀取唇語來抓取些重點;其次感謝瑋任前賢慈悲,上課時聽打蘇區長的演講而編成文字稿,再轉分享給未能上課的前賢們閱讀。課後後學又讀一本「彌勒祖師一大事因緣記」與上網查些資料,來作為參考。

後學在上課中讀不懂唇語時,就邊閱讀著講義重點摘要,邊觀照自己行為,去渡過這門課。所以下面打的,有的是事後查資料而來的重點摘錄,有的是參考瑋任前賢所編的蘇區長演講稿;有的是後學觀照自己的內心思考。如有不恰當之處,還請各位前賢多包涵。


現今是由彌勒祖師掌天盤,不管是源自佛經裡釋迦牟尼佛所指出在未來將是彌勒佛主持收圓果滿的未來佛;更甚至彌勒這兩字是有其代表性象徵意涵,且這也指出了彌勒就是未來修行法門。

彌勒祖師修行法門是慈心三昧,參考資料得知,重點摘錄如下。

慈心是仁慈心、愛心、予樂之心。謂帶給眾生種種身心快樂、話語和行為;所做一切能「給人歡喜、希望、光明」。
三昧是梵語(Samādhi)中文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禪定狀態。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稱為三昧。《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就是說儒家所謂「知止」的這種狀態也稱為「三昧」。

又彌勒在梵語的姓,中文譯為慈氏,且祖師本名叫阿逸多,中文譯為「無能勝」,把祖師的姓、名連起來譯成中文就是「慈無能勝」;表示祖師的慈心,非常殊勝,沒有一位菩薩能勝過。

「慈心三昧」白話地說,即專心致力興發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安頓身心並感到喜樂,且能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的念頭,達到穩定心志而不散亂,不隨波逐流。
網路中其實有很多資料在講解慈心三昧,就不多贅述。畢竟古來聖賢所流傳下來的道義如恆河沙無數,可又在真正實踐時卻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練習。

上課時後學問著自己,為何做不到念念慈心?為何多少有些仇恨?為何放不下我執?為何多少有些計較?為何無法再有笑容?要如何才能放下?閱讀經典文章還是有好處的,了解人為何會如此?了解有那些方法可以練習。

六祖壇經云: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又云: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要放下我執、放下負面情緒是何等的困難啊!

上個月在外公告別式,畫面有些類似當年父親告別式的情景。站在死亡面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什麼會留下,也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無常一到萬事皆休。站在死亡面前,人類是何等地渺小無助。透過對死亡歷程的思考,多少可以放下我執、放下負面思考與情緒。

鏡花水月一切終成空。修行者必須要歷經一切現實生命,方能成就究竟真實。藉假修真,心不隨境轉,多少能讓身心安頓些。逆考可以磨出一個人的修養功夫,但順考更是艱苦考驗,身處其中不被迷惑,得時時警惕著。

蘇區長談到祖師風采在於「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白陽弟子們可以從學、修、講、辦、行實踐-學道越學越和氣、修道越修越法喜、講道越講越入理、辦道越辦越契機、行道越行越中矩。

願我們都能踏踏實實地一步一腳印,慢慢地把慈心三昧這修持法門實踐出來,如此便能一生平安、常懷感恩心、安穩地過活,得到生活中小確幸。
與各位同修共勉之。(文章寫得有些雜亂,後學許久沒寫,還請多海涵)

附上一些關於慈心三昧的參考文章網址,前賢們如果有空可以一一點閱。
http://zh.wikipedia.org/wiki/彌勒菩薩
http://tw.myblog.yahoo.com/jw!tN2se7GaEQW.qPt_bL2Yek4zZMrp1PdnWQ--/article?mid=-2&prev=13809&l=a&fid=5
http://tw.myblog.yahoo.com/opf79/article?mid=145&prev=148&next=143
http://boktakhk.pixnet.net/blog/category/1515939
http://www.wretch.cc/blog/chouwawu/26488415

0 意見:

張貼留言